网站公告列表     无忧教育最新改版成功!  [51education  2008年5月21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无忧英语教育网 >> 英语学习中心 >> 英语知识 >> 英语翻译 >> 正文
 
《翻译的比喻种种》         ★★★ 【字体:
 

《翻译的比喻种种》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22     


人类对翻译的认识被记载在历史和当代的许多有关论著里,其中我们常常可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和翻译家对翻译所作的比喻,精当隽永,读来让人不胜回味。
  
  圣经翻译钦定本1611年问世欧洲。这本书的翻译者们在事后对翻译所做的一番比喻至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翻译就是把窗户打开,让光线进入房间;翻译就是把贝壳撬开,这样我们便可以品尝里面的肉核;翻译就是撩开窗帘,这样我们便能窥见最圣洁的地方;翻译就是打开井盖,这样我们便可获得水源。”
  
  这一串比喻把翻译与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挂起了钩:光线、食物、水,把翻译活动比作人类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当然这些比喻还可以作这样的引申:翻译给了我们了解世界文学和文化的途径,开阔我们的视野,也使我们自己的文化获得进一步丰富的养分。
  
  对翻译的众多的比喻似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的比喻;第二类则侧重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想象描述。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类比喻的若干例子。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赫尔德对翻译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种语言在未被翻译之前就如同是一个处女,尚未与一个外国人同床共枕并生下混血儿。暂时来说,她仍然保持着其清洁与天真,代表着其人民性格特征的形象。”“混血儿”一词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翻译作品与原作之间既有血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
  
  德国最伟大的文豪歌德则说:“翻译家应被看作是忙碌的媒人。他对一位还半遮着面的美人大加赞誉,说她真值得我们倾心。媒人就这样激起了我们对这位美人的爱慕,于是就一定要对她本来的长相看个究竟”。
  
  “半遮着面的美人”这一说法非常传神。读翻译作品毕竟不同于读原作,多少总有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要完全领略“原汁原味”,当然最好还是去读原文。好的翻译不仅成功地介绍了原作品,而且还能进一步激起读者对这位“半遮面美人”的强烈好奇性,于是有条件的读者最终还可能会忍不住要去找原著来读,以便毫无阻隔地去看清楚这位“美人”的全部容貌。一个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钱钟书先生在他“林纾的翻译”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所谈的体会。据他说,他就是因为看了林纾的西洋小说翻译,受到吸引,才去找原著读的。
  
  在Susan Bassnett与Andre Lefevere两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翻译被比作婚姻:“虽然从理想的角度来说,翻译可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文字或文字背景之间的美满婚姻,使得两者和谐相处,同甘共苦,但是实际上翻译的进行是呈垂直轴线而非水平轴线的。换句话说,翻译者要么把译品提升至原文与原作者的水平,要么把目的语的文化看得更高,于是就完全让原作去适应它。这后一种情形在今天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当译者所处理的篇章与现在有相当大的时空距离时,情形更是如此。”
  
  婚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还常常体现在婚姻的不平等上。依据这个比喻,这种不平等似乎又是绝对的,因为译者有意无意中总会暴露出他在两种文字与文化中偏向甚至偏爱哪一方。为什么有的译作读来洋味十足,而有的译作读来全然没有翻译的痕迹,有如混然出自中国作者之手呢?部分的原因恐怕也在于此。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些对翻译的第二类比喻。美国翻译家玛格丽特•佩登(Margaret Sayers Peden)推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翻译比喻:
  
  “我喜欢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溶化的过程。待到变成了液体状态时,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没有一个分子与其他的分子再保留着原来的关系。它们开始了在第二种语言里形成作品的过程。分子有逃逸掉的,新的分子涌了进来填补空缺,但是这种成形和修补的轨迹完全是隐性的。在第二语言里确立起来的译品是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它虽与原来冰块不同,然而外表看上去却是一模一样的。”
  
  这个比喻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一块冰从溶化到再结成冰,中间的过程是剧烈的,伤筋动骨的,然而却又是悄悄的。这个过程既表示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翻译者默默地创造性劳动的一个生动写照。
  
  对翻译最新的,也许是更具揭示性的一个比喻是“翻译是没有舞台的演出”。罗伯特韦克斯勒(Robrt Wechsler)在《文学翻译之艺术》一书中把翻译家与音乐家作了比较后认为:作为艺术家、翻译家与音乐家都是把别人的作品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再现给人们。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个音乐作品创作出来,其目的就是为了要最终通过身体动作(演奏)或喉音传达给大众。而一部文学作品却不是为了要翻译成其他的语言而撰写的。还有,每一位音乐家都知道,他的同一表演会有几十次,几百次;但是翻译家知道自己对一件作品的“表演”可能就只是一次。因为翻译作品一经问世,基本就是一锤定音了。
  
  巴西的一些翻译家对翻译有一个奇特的比喻。他们将翻译者描绘成一个“同类相食者”(cannibal)的形象:翻译者将原文“吞下去”,然后“吐出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来)。这个比喻展示了一种对翻译本质认识的观念性变化。从传统的翻译观来看,翻译中原文与目标文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原作与译者之间关系,总是支配与服从,“主与仆”的关系。现在这个新的比喻更强调翻译本身具有原创性。
实践证明经常访问无忧英语教育网 www.51education.net ,能迅速提高你的英语学习能力!积沙成塔,不断提高! 本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学校课堂教学及英语学习者学习研究之用,其著作权归原作者及媒体所有。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专业口译员谈同传与交传的高…
    费正潮揭秘外交部翻译工作
    史上最牛的政府机构的英语告…
    招标术语英汉翻译
    推荐信实用句型(来自我的三…
    个人陈述实用句型
    Blow up & blow out
    “损害形象”的英语表达
    “大人物”的英语表达法
    GOOGLE在线翻译突破网站限制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www.51education.net 无忧英语教育网 提供英语学习动力 版权所有 2006-2011 站长:无忧
    浙ICP备05019856号